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提出20年,這一理念科學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為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余村率先圍繞自然生態資源資產化、資本化、產品化、品牌化開展生態實踐,大力推進環境整治,加快產業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中國建研院發揮技術優勢,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為目標,在余村打造了全國第一個鉑金級鄉村碳中和建筑,為鄉村建筑實現碳中和提供了解決方案。
科技重塑建筑基因

“余村印象”總建筑面積1622.8平米,集圖書館、文創中心、研學基地等多種功能于一體。中國建研院結合實際需求,以具體的技術實施路徑為手段,制定降需、提效、產能、景觀碳匯“四大減碳策略”,引入光伏發電、儲能電池、導光筒、主動遮陽簾等多種節能技術,力求在建筑設計、施工、運營全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
目前,“余村印象”項目可通過建筑自身節能優化降低能耗,并采用光伏發電系統抵消建筑碳排放。在不消耗煤炭、石油及外來電力,全年的建筑能耗均由場地內部可再生能源提供的情況下,年運行減碳量為28.58噸,將逐年抵消建筑材料生產及運輸、施工建造、拆除處置等過程的隱含碳排放量。預計到2027年,建筑碳排放總量降低4.68噸,滿足零能耗、零碳建筑的目標,達到碳中和狀態,且往后每年都將實現負碳運行,成為負碳項目。“余村印象”提供了一個鄉村碳中和建筑研究和學習的范本,標志著余村綠色低碳發展邁入新階段。
智慧內核精準控碳
中國建研院以數字化為契機,在“余村印象”實施建筑提升工程,完善了零碳基礎設施、零碳技術科普體驗設施、零碳智慧互動設施建設,營造了以“人”為核心,立足全局建設,以低碳場景構建、低碳社群運作、低碳自媒體沉淀、低碳商家為著力點的低碳生活服務,2024年全年余村吸引游客超120萬人次。
同時,協助余村開展村莊層面的數字化碳中和管理實踐,大力推進余村零碳鄉村的智慧化建設,打造了完整的零碳數智中樞體系,精準評估減碳成果,助力余村更全面掌控雙碳工作全局,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

自然共生碳匯引擎
中國建研院以竹林景觀和景觀碳匯作為主要內容,通過設置高固碳植物,增加植物碳匯,視覺上形成喬、灌、草空間互補和重疊的效果,在維持目前的生態基底上,積極提升生態與景觀碳匯能力。通過保護富有傳統意境的田園鄉村景觀格局,實現村莊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同時,在“余村印象”周邊建設了3棵光伏樹白天將光伏板吸收的能量儲存起來,用于晚上照明。平均1棵光伏樹全年可發電1825千瓦。通過營造公共綠色空間和各類生態保育措施,積極引導居民廣泛參與生態共建共享,實現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樣板。

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如今“千村未來、萬村共富”新階段,余村零碳生活未來圖景正在形成。中國建研院協助余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發展美麗經濟新業態、系統植入零碳設備,深入推進余村全要素零碳鄉村建設,助力余村成為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農村現代化新標桿。
下一步,中國建研院將持續推廣余村零碳規劃經驗,依托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面向碳中和的低碳城市建設關鍵技術應用示范”,與浙江省湖州市強化技術合作交流,為湖州市低碳轉型和實現碳中和提供示范樣板與具體路徑。
?
(供稿:袁曉玲 ?編輯: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