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在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新階段的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科學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這一判斷為建筑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意味著行業必須從過去追求規模和速度的發展模式,轉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品質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會議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大建設”的戰略部署,要求“走出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這一定位全面涵蓋了城市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多個維度,體現了對城市發展規律和人民需求的深刻把握。
中國建研院自成立以來便將服務城市建設作為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致力于解決工程建設領域國家重大需求、關鍵核心技術與瓶頸,提升我國建筑科學整體技術水平,在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長河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作用。從無到有奠基了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地基、建筑環境等工程建設基礎理論與技術標準,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開創了我國第一代建筑工程技術與標準體系;70年代,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建筑抗震技術體系;80年代,創建了我國第一代建筑節能技術標準;90年代,研發了我國第一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軟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中國建研院持續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構建了綠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等核心技術體系,突破了高層、大跨建筑結構技術、城市綜合防災技術、建筑機械化產品、施工裝備以及健康建筑、生態城區等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BIM系列工程軟件,有力推動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進程,全力引領行業向綠色化、工業化、標準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進入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中國建研院更覺責任重大,將深入學習領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并將其作為對未來工作的戰略指引。
一、準確把握新時期我國城市建設的形勢需求
會議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國城市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定位、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活力的內在要求以及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城市發展從經濟主導更多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元導向,城市建設方式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將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城市建設需面對雙碳戰略、質量強國、數字中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標準化戰略等國家戰略提出的新目標,面對城鄉建設理念革新、模式變革、技術進步日益提高的新形勢,面對建設工程向空、天、地、海多向發展帶來的復雜性和新困難,面對人民群眾對“好房子”需求日益豐富的新期望。同時,不斷探索未來城市與建筑建造技術、拓寬人類生存居住邊界,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戰略性方向。
會議對二十大報告進行了深化拓展,延續將“宜居”“韌性”“智慧”作為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特征,是今后一個時期城鄉建設的重點方向。根據我國“七普”數據,我國家庭住房在質量安全、居住環境、適老化設施建設以及智能化數字化應用等方面仍與人民群眾對“住好房”的殷切期望存在差距,折射出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技術的長期需求。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城市風險復雜化疊加的背景下,韌性城市建設需更加面向城市的多系統復雜性,災害防范由單一災害轉向多災害、由傳統以工程性防御體系為主轉向避災、減災、防災與容災綜合統籌。要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持續推動城市更新、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均對數字技術全鏈條深度賦能與新型智慧城市系統化建設提出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
會議特別強調要“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城市更新已成為我國未來城市建設的主戰場,不僅是物質空間的改造,更是城市功能重構、品質提升和活力再造的系統工程,百萬億級存量市場可牽引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撐。我國城市更新規模巨大、挑戰艱巨,在世界范圍內缺乏既有經驗參考,還需加快發展中國特色城市更新理論與模式、關鍵技術裝備與新材料研發,構建支撐更新的標準規范體系,探索中國城市更新范式。
二、建設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支撐城市建設向"創新驅動"轉型
會議深刻剖析了城市發展規律,做出了“一個優化、六大建設”的工作部署,為新時期城市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工作錨定了戰略方向,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和剛性要求。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改變了城市的面貌和功能。推動城市發展應將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引擎”,建立支撐有機更新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強化共性技術研發與供給,為城市發展理念、發展方式轉變和激活城市煥新動能提供底層和核心驅動力。共性技術研發風險高、周期長,但在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經濟規模效應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普遍將關鍵共性技術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大批面向行業技術進步的科研院所進行企業化轉制,造成創新鏈中共性技術供給環節出現結構性缺陷和缺位,行業技術儲備、原創性技術缺失問題日益凸顯。加強關鍵共性技術供給、建設關鍵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已成為健全我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綱領性文件陸續強調要“建設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臺”。當前,建筑業正面臨由增量建設向存量建設轉變,面臨市場調整的嚴峻挑戰,面臨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科技創新應以共性技術供給先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帶動行業綠色化、智能化、產業化轉型升級,支撐“好房子”建設、“三大工程”建設等行業重要工作。
中國建研院作為建筑行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和中央轉制院所,響應國家部署要求,于2025年2月18日成立首家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通過發揮“支撐型、服務型、引領型”功能,肩負“打造行業共性基礎研究高地、引領行業技術進步、探索世界科技前沿”的使命定位,目標成為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行業發展智庫和共性技術供給基地,成為匯聚各方智慧、推動技術創新的開放平臺。未來,我們將以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緊密圍繞城市建設“一個優化、六大建設”重大任務,加快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通過系統性、前瞻性的系統謀劃和創新實踐,全力推進行業共性技術研發,以原始技術創新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質活力。
第一,不斷探索建立創新機制和保障措施,確保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的高效運行
堅持頂層謀劃,從組織、人才、經費、設施和激勵等多維度強化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政策支撐和資源支持,勇于探索改革與模式突破。依托集團強化保障,成立研究院籌備組、支持保障工作專班,建立過渡運行期保障機制;研究構建人才遴選機制、研究機構引入機制,抽調包括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等在內的骨干人才組成首批研發團隊,博士占比超過56%,初步形成了高水平、專業化的人才隊伍;設置固定+流動的研發架構,針對性解決基礎性、共性技術等長期性和保障性研究任務以及新產品、新技術孵化任務;探索經費投入與循環機制,逐步建立“三個1/3”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模式,保障研究院穩定可持續的經費保障;推進“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深度融合機制,打造“開放、共享、包容”的行業發展平臺。
第二,堅持以支撐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為核心目標,聚焦解決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共性技術
未來,我國高質量城市建設仍面臨著建造方式粗放、低碳轉型遲滯、數字智能薄弱、防災韌性不足等痛點問題。圍繞城鎮化、城市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的緊迫需求,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將主要聚焦“安全韌性”“綠色低碳”“數字智能”三大研究方向,系統構建"風險防控-能耗革命-智能中樞-標準創新-綜合交叉-未來探索"的六維技術體系,重點攻克高性能材料與高端裝備制造、低碳能源與綠色建筑技術、智能建造國產化核心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支撐城市復雜空間系統高效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與標準體系,服務國家戰略性重大任務和行業重點工作,布局探索極端環境建造、未來城市建造等前沿技術,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全力支撐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設。
在今年召開的“工程建設領域應用基礎理論研究論壇”上,住房城鄉建設部倪虹部長針對工程建設領域科技創新提出“四個以、五個要”的要求,兩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圍繞工程建設基礎理論和共性技術研究發表了建議,為新時期行業技術進步和任務布局做出前瞻性、戰略性指導,同時,我們也正在深入調研和對接行業頭部央企、產業集團的共性技術需求。以行業核心痛點、廣泛共識和迫切需求為基點,中國建研院下一步將加快在工程建設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建筑行業基礎數據庫、覆蓋建筑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技術、能源變革關鍵技術以及輕質化、再生化、高性能材料研發等領域加強發力,為全面升級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提升工程質量安全韌性,建設“好房子”、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支撐城市更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及引領建筑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好堅強支撐!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確立了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擘畫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間藍圖,提出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命題,令人倍感振奮、深受鼓舞。中國建研院將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人民城市理念,錨定 “為城鄉建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行業發展注入科技創新驅動力” 的戰略定位,以科技硬實力支撐將“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宏偉愿景轉化為生動的中國方案!
?
作 者: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許杰峰
地址:北京市北三環東路30號 郵編:100013 電話:010-64517000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4556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47357號
微信公眾號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