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關鍵技術研究、產業化與國際化”項目獲2023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
3月17日,第15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以“產學研聚焦:新動能、新模式、新產業”為主題,來自全國一線的政、產、學、研、金1000余位各界代表出席,是交流、總結、表彰、引領、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年度盛會。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等領導出席大會并致開幕詞。
會議表彰了在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作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個人和創新成果,由中國建研院聯合華北電力大學等單位完成的“零碳建筑關鍵技術研究、產業化與國際化”項目獲2023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獲得該獎項是對研究團隊在零碳建筑領域超前研究布局、完成系列科研成果和開創性產學研合作的充分肯定。

研究團隊歷時10余年,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蓄能技術在近零能耗社區的優化配置與需求響應”、“零碳建筑控制指標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零能耗居住建筑研究與示范”,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科技計劃“零碳建筑定義與指標體系研究”、國際合作“中瑞零碳建筑項目”的支持下,取得了零碳建筑關鍵技術研究、產業升級、國際合作的系列成果。

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研究團隊構建建筑物全壽命期碳排放標準化計算方法,形成涵蓋95%以上建筑物能源系統、建材、運輸方式的排放因子庫,為建筑物碳排放精準計算奠定科學基礎;創造性提出“三維、四級、雙路徑”的低碳、近零碳、零碳建筑碳排放控制指標體系,“自上而下”科學銜接相關標準中不同氣候區、不同類型建筑的節能降碳控制指標;聚焦低碳建筑群負荷低、波動大的技術特點,提出基于冷熱電負荷聚類預測的多元儲能技術優化配置方法和多時間尺度優化運行方法,為建筑群適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的動態低碳運行提供技術支撐。
在產業化與行業推廣方面,研究團隊依托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超低能耗建筑分會,暢通產學研融合渠道,精準對接行業需求,致力于超高、超大、復雜建筑的低碳、零碳整體解決方案,與中國綠發投資集團等30余家行業頭部企業開展長期合作,直接完成600萬平米建筑和區域示范,合作企業形成年產值30億元的產業鏈。
在國際合作方面,研究團隊依托國家建筑節能技術國際創新園、科技部近零能耗建筑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國際能源署(IEA)、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展多邊合作,與美國、加拿大、瑞士、奧地利等國家開展雙邊科技合作,研究成果得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等重要國際研究報告引用。
緊緊圍繞低碳、近零碳、零碳建筑技術,研究團隊獲得專利授權51項(發明專利28項),軟件著作權6項,發表論文101篇(SCI 48篇),完成專著7部,編制國家、地方、團體標準8部。研究團隊撰寫的《釋放建筑領域降碳潛力》于2022年1月《人民日報》刊登,系列成果為建筑領域“雙碳”目標落實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對提升行業科技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
(供稿:張時聰 編輯:王恬)